【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我的成长”---见证正确的侨务政策,促进侨务事业繁荣发展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04日
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北京市侨联开展了“辉煌四十载启航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活动。通过侨界群众手中的如椽巨笔,讲述改革开放四十年间的亲身经历和亲耳所闻的故事,描绘四十年来广大侨界群众生活日新月异的点滴变化,热情讴歌新时代下的美好生活。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海内外侨界群众的热烈反响,共收到130篇稿件,其中包括来自海外9个国家的11篇稿件。经过评审专家初评、复评两次匿名评审,最终汇总得分选出了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共38篇获奖文章。从2018年12月10日开始,北京侨联将陆续刊载部分获奖文章。
今天推出第十五篇,作者是杨桂香——印尼华侨,望京街道侨联原主席,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局原正处级检察官。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四十周年。改革开放40年,改变和转变是非凡的,奇迹般的,实实在在的,影响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我国的侨务事业在这40年间,也从拨乱反正、落实侨务政策中,迎来百花齐放、满园春光的大好局面。
2018年也是我回国60周年。从少年、青年、中年到如今已过古稀之年,60年的人生成长历程,我从朦朦胧胧的少女成长为大学生、人民教师、高级检察官。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担任街道侨联主席,为侨务工作尽力,为侨服务十五年。
60年的成长历程,我见证我国侨务政策、党的侨务工作方针“一视同仁、不得歧视、根据特点、适当照顾”落实最好的时期;见证文革期间,正确的侨务政策被否定,我国侨务事业遭受摧残,许多归侨侨眷因此遭受诬陷迫害,广大归侨侨眷被推向痛苦的深渊;见证1978年改革开放,落实侨务政策,中央一锤定音的为“海外关系”定性,解除了套在归侨侨眷身上多年的颈箍咒,挽回了侨心。侨心又从离心向向心转化,促进我国侨务事业繁荣发展。
1945年,我出生在印尼玛琅市,在启蒙的学习时期,我就读在由热心公益事业的华侨人士开办的《玛华学校》,小学的6年时光,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为我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让我幸福快乐的成长,在这里,我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
上世纪50年代,海外华侨感受到新中国成立带来的自豪感和底气。成千上万的青年学子满怀豪情回国投入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大潮。1955年,我的堂兄高中毕业毅然决然地投入到“回国浪潮”和成千上万的青年学子回国。1958年我小学毕业,父亲便也将我送回国,接受祖国的培养教育。1959年1月,我到广州华侨补习学校办妥入学手续,不久父亲便自身返回印尼。从此在我人生成长旅途中,开始学习独立生活,“走自己的路”。
1959—1965,从少年到青年,是我身心成长的关键阶段。非常庆幸,才13岁的我,第一次离开家人,在人生地不熟的环境,开始学习独立生活时,正是我国侨务政策落实最好的时期。1956年中国侨联成立,党的侨务工作十六字方针“一视同仁、不得歧视、根据特点、适当照顾”得以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为了解决华侨子弟回国读书问题,让海外游子沐浴和绵延中华文化,由中侨办创办了多所华侨补习学校,广州华侨补习学校是其中之一”。我们班主任郭老师告诉我们;“他是曾参加抗美援朝的转业军人,共产党员,现在到华侨补习学校从事为侨服务工作”。郭老师对侨务事业满腔热情,他常说;“你们回国了,祖国是母亲,学校就是你们的家,老师就是你们的家长”。郭老师视我们这群归侨少年学生如其儿女一般,耐心、细致又不乏严格要求、严厉管教,在我眼里郭老师是即和蔼又严厉的慈父,是引领我开始 “走自己的路”的启蒙老师。在郭老师的悉心教育下,从小娇生惯养的我,改掉了许多不良习惯、学会了生活自理,学会了勤俭节约、懂得融入集体生活。我在广州华侨补校的学习生活充满阳光。
1960年1月经过一年的补习,我正式被分配到上海市三女中继续正轨的学习生活。上海市三女中是一所环境优美,历史悠久的学校,她还是中国有名的宋氏三姐妹的母校。我做梦也想不到,我能在如此一流的学校读书,生活,接受良好的教育、接受老师们悉心的培养。
60年代,“海外关系复杂论”,“唯成分论”开始横行,归侨、侨生在多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但我很幸运,在我身心成长最重要阶段,我们学校的领导认真贯彻党的侨务政策,校团委书记常鼓励我说:“我们党的政策是唯成分论,不唯成分论,重在表现”,老师还告知我,党的侨务政策是“一视同仁、不得歧视、根据特点、适当照顾”,校长也常常鼓励我,“放下包袱,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学生的本分任务”。这是我回国后,第一次了解原来我们归侨是特殊群体。第一次知道,党对我们归侨侨眷的工作方针是:“一视同仁、不得歧视、根据特点、适当照顾”。
我在上海市三女中学习生活的六年,是最令我欣慰的青春岁月。至今,记忆犹新的是1961年,我突然失去家人的音讯,更令我不安的是我手头生活费已所剩无几,在我处于诚惶诚恐的日子里,校长发现了我的不正常,得知情况后,她安慰我说:“父母送你们回国接受祖国的教育,祖国就是母亲,学校是你们的家,老师是家长。你们这些孩子遇到困难,母亲是不会熟视无睹的,别害怕”,“以后无论何时遇到问题,要及时告诉老师,老师会帮助解决”,校长还一再嘱咐我“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将来才能为祖国服务”。在我最无助的时候,校领导开襟胸怀拥抱了我,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祖国母亲的温暖。我的班主任给我安排助学金,这助学金不仅解了我的后顾之忧,它还产生巨大的能量,成为我成长的动力,成为我成长的转折点。它激励我发奋学习,以优异的成绩不辜负学校和老师的期望。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难忘,校团委书记引领我走入阅读世界,让我阅读从未接触过的,诸多的人生励志小说,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还常带我到上海青年宫聆听“阅读与欣赏”讲座,听形势报告,听各种各样的讲演,开阔我的视野,陶冶我幼小的心灵。从此,我有了很多精神世界。在老师循循善诱的教诲下,我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思想成长很快,我在各方面得到同学、老师的认可, 1962年我被评为上海市三好学生,上海市优秀归侨学生,1962年12月9日校团委吸收我为共青团员。在成长的历程中我有了政治生命。
1963年我以优异的成绩升入高中。三年的高中阶段,在老师们悉心的培养下,我连续三年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学习并锻炼了社会工作能力。1965年我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共青团员。在我国侨务政策落实最好的时期,在上海市三女中学习生活的六年,我沐浴在党的侨务政策阳光下,接受良好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培养了工作能力,政治上也茁壮成长。
1965年我以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们多年的教诲与培养,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让海外的家人为此感到满满的自豪和喜悦。记得父亲当时来信说:“他送我回国接受祖国的培养教育,是他最欣慰的事”。
更让我意料不到的事,我虽然是系里唯一的归侨学生,但并未因此受歧视。开学第一天,班级辅导员即宣布指定我担任班主席。
正当我踌躇满志,向更高的目标努力时,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风暴来袭。“文革”期间,极“左”路线猖獗,侨务部门被砸烂,正确的侨务政策被否定,广大归侨侨眷遭受不同程度的歧视、迫害和打击。我眼见有海外关系的教授遭受摧残迫害,有的甚至含冤辞世,归侨侨眷的权益得不到保护。这期间,有同学提醒我:“不要到上海,尤其不要到市三女中,学校贴满了大字报,质问校长、党委书记、团委书记为什么让有海外关系的归侨学生入团,还让她担任三年团支书”。更令我难过“校长还遭受残酷迫害”。这是我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作为归侨无辜在政治上遭受歧视的困惑。五、六十年代初,由于党和国家实行的政策符合广大侨胞的利益和愿望,大批华侨回国《投入祖国怀抱》,广大侨胞对党和国家是向心的,但文化大革命,严重损害侨胞的利益,侨心也逐渐由向心向离心转化,当70年代国门打开时,五、六十年代《投入祖国怀抱》的大批归侨,又大批离开了祖国涌入香港、澳门以及西欧诸国。
1970年3月大学毕业,结束青涩的学生时代,我又开始新的人生成长历程,与65名北大同学被分配到辽宁昌图县,迈入社会实践大课堂。我被分配在一所农村中学任教。学校分配我承接课堂纪律最乱,且无现成教材的政治科。我深知这是学校对我的考验也是对我的信任。面对知识匮乏的年代,我决心用我学到的知识回馈社会,我自编教材,将党史的每一事件编写成一段一段小故事,在课堂上讲授给孩子们,这是农村学生闻所未闻的故事,其中的人物、历史事件吸引着同学们的求知欲望,每堂课同学们都静静的聚精会神听我讲解,政治课成了同学们爱上的课,课堂纪律也改观了。虽然校领导从学生们得到的反馈极好,但在教师会议上,还是有老师对我这归侨身份担任政治科教师有质疑。“海外关系复杂论”之风,同样刮到我们归侨所到之处。这确也令我忐忑不安。面对质疑,校长毫无畏惧说:“杨桂香能从海外回国,还愿意到我们农村中学任教,这就是爱国,我们不应歧视,而要鼓励支持”。校领导还决定将政治科由小课堂,改成大课堂,每周有一上午让我面对全校师生讲授党史。党组织的信任和支持温暖着我这个归侨。难忘的经历,让我明白,虽身为归侨,只要你用情用心干好组织上交给的各项任务 ,归侨也同样能赢得信任与理解。这也激励我在几年后的任教生涯中勤勤恳恳,满腔热情为学生们传授我所掌握的文化知识。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已久违十二年的第二次全国归侨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全面纠正文革极左路线对侨务工作的错误做法,充分肯定“海外关系”是好东西,并明确指出“说什么海外关系复杂不能信任这种说法是反动的”,“这种错误政策一定要纠正”。中央一锤定音的为“海外关系”定性,解除了套在归侨侨眷身上多年的颈箍咒,挽回了侨心。就在这一年,突然有一天校领导领来两位省城的客人,在惊诧中我才知道,这两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原来是重建的辽宁省侨办派来特意来看望我这个归侨的,这么多年来,少有人过问我这个身处在东北一农村中学任教的归侨,他们的到来让我知道,开始恢复工作的侨办,做的第一件实事就是把国家的惠民政策落实到实处,让归侨侨眷及时感受党和政府对归侨的关怀。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也转变了我这归侨的人生轨迹。1979年我们夫妇被调回北京,安排在恢复重建的最高人民检察院任职。已步入中年的我,在司法战线上又开始崭新的人生成长历程。
在检察岗位上的二十几年,在控告申诉厅、在反贪污贿赂总局砥砺奋进,组织悉心的培养,前辈的引领,我提高了学习能力、服务能力,从办事员、书记员、助检员、检察员、到高级检察官在业务上不断成长,在政治上成长为光荣的共产党员。2002年当我从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岗位上退休后,已步入老年的我又幸运的可以发挥余热,为党的侨务事业尽力,履行为侨服务宗旨,担任望京街道侨联主席。
改革开放40年,眼见,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侨务部门拨乱反正,落实侨务各项政策,彻底打碎了强加在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身上的“左”的桎梏,侨胞们爱祖国、爱家乡的赤子情怀得以尽情进发。眼见,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大大增强了侨务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的地位和作用。眼见,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大幅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地位。
回望60年成长历程,我感恩学生时代,培养我成长的老师们;我感恩在社会实践大课堂引领我走向成熟的各级领导;我感恩步入老年时,给予我机会发挥余热,让我的退休生活充实、愉快、有意义的侨友们。
北京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版权所有
侨联概况
我要投稿
我要咨询